針對企業導入供應鏈模組系統的過程提出幾點建議: 依據美國生產及存貨管理協會(APICS)於1998年出版第九版的辭典給供應鏈管理(Supply Chain Management)所下的定義是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「有關供應鏈的多項活動的計畫、組織和控制」
The planning, organizing, and controlling of supply chain activities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但是供應鏈(supply chain)的定義又是如何?該辭典的解釋如下:
1. 從原料開始到成品最終消費的過程中,供應商和使用者這些公司連結的程序。
2. 指公司內部和外部可以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給客戶的價值鏈(value chain)。
在傳統的管理觀念裡,雖然早已有一條供應鏈由上往下流動,但供應鏈裡各個環結的廠商(由一連串的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的客戶所組成)並沒有緊密的連結。每個環結只追求本身最大的利益,而忽略了上、下游環結的連結的重要性以及可帶來的更大效益,導致產品最終使用者無法適時獲得所需的產品,另一方面生產的廠商又要先依照預測提前生產或備安全庫存。一旦市場需求有較大變化時,上下游的供應鏈反應不及,造成失去商機或更不好的是有太多的呆滯料產生。
90年代一些電腦的製造商如HP,或生產家庭用品的寶鹼(P&G),開始研究如何消除因資訊傳遞太慢或錯誤而誤導的生產及存貨計畫,於是開始以資訊系統作上、下游之整合,期以正確和快速的資訊傳遞,分析,和整合達到對市場的需求作快速反映並降低庫存等多重目的。
儘管許多公司可能在三、四年前就著手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,但時代不斷地在改變,不但交貨時限變得更加緊迫而且利潤也更加微薄。過去的 ERP 和 SCM 解決方案或許已經無法滿足現今的需求。要如何才能知道是否需要升級?令人驚訝的是,單看成本一項,已經不足以成為最重要的考量。
當各產業自過去幾年的經濟蕭條的藩籬中脫出時,公司們也正在尋求提昇效益的方法,以期能更靈敏地回應客戶愈發頻繁的快速週轉需求。簡言之,他們正在尋求升級供應鏈管理技術的方法。專家說這是個值得追求的過程。舉例來說, Gartner 研究機構曾預言在 2004 年時, “ 以企業合作為基礎,而較電子化且有彈性之商業模型的中小型企業,比起其他公司將會獲得更重要的競爭優勢。 ” 製造業希望能夠著重在技術性解決方案以因應該項需求:根據 IDC 的估計,如果持續進展,到了 2007 年,製造業的 IT 投資將達到 2250 億美元。
許多公司已經著手 ERP ( 企業資源規劃 ) 解決方案,而與下列重要功能相關,如產品規劃、零件採購及訂單追蹤等。這類的解決方案一般均包含了供應鏈管理成分,目的在協調整合自供應商至製造商到客戶的原料與資訊流通。
儘管這類線上供應鏈合作系統非常普遍,但三、四年前所建置的解決方案已經無法再滿足今日的需求。有些系統太大,有些則太小,其他或是無法提昇效率及節省成本。此外,許多過時的系統也無法輕易地修改以滿足特殊的產業或使用者需求 – 而這正是今日之解決方案所能提供的功能。
資料節自:
安瑟SCM專文(http://www.anser.com.tw/scm/scmarticle.htm)
IBM中小企業資訊雷達站(http://www-8.ibm.com/tw/gsmb/info_station/index.html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